Hope

下山。
攝於畢業活動,天公造美的一天

是的,我畢業了。四年,也許只是一段很短的時間。回想當初踏進大學與現在的自己,改變很多吧,是好還是壞,我也不知道。趁這段時間記錄剛畢業、準備踏入這行業時所謂的小小「初心」吧。


——   前言   ——

回想當初選擇「社會工作」的原因,大概要從中三開始說起。當年選科在生物與地理之間猶豫,需考慮以後大學想讀甚麼,畢竟很現實地說,沒有理科的話會大大收窄學系選擇的數量,剛好當時參加義工組的負責社工很厲害,要是日後能夠如他般為其他人帶點啟發好像也不錯,二來估計是能力以內的目標,三來社工聽起來是很有意義的工作(萬能key答案),四來當時地理考試奇蹟般地得到全級第一、反觀生物的分數不怎如意。下定決心選擇修讀文商科,很衝動地在截止前一日遞交更改申請。

時間一跳就來到Jupas,剛才那些很有「意義」的原因大多已拋諸腦後,但OMG......由於是文商科的關係,我又不想做老師或者從商,兼很市儈地想有專業資格,剩下的都沒甚麼好選,那就不如通通填上社工吧,意志可謂十分堅定。不過考慮到社工系需要面試,有點不安,於是我連Geomatics(其實我不知是甚麼來的)都放在A3只因不用面試,好不容易才填夠二十個位置。總括而言就是不要這麼傻仔讀文商科,嗯。

選擇學校方面,除了分數的考慮外,純粹在Info Day時參觀校園,比較之下另一所看起來沒那麼華麗、不想上體育課和虛榮感驅使下,於是決定選這間吧。然而,實際上考到的成績根本都進不了另一所XD

考完DSE後陸續到不同的院校面試。記得有次小組討論的題目是關於同性婚姻合法化,同組的人都持反對意見,自己一打幾,當時覺得自己的表現簡直精彩絕倫,認為同組的人的論點荒誕至極,一定都被我一一KO了。不過現在回想起來,這倒是很現實地反映社會中各種聲音,當與自身價值觀有所衝突時,如何求同存異、尊重大家的看法才是更重要,從中反思自己的接受程度及擴展容納空間。當嘗試聆聽對方為何會有如此的想法時,接受的胸襟也能一點點擴闊吧。

總之呢,最後如願以償地考到心目中的學校和科系。四年過去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別人一聽到我是讀這個科目,不是問「到底社工是做甚麼的啊」就是「啊!你一定很有愛心!」時至現今,我覺得愛心跟我完全扯不上邊,要是只憑一股愛心的力量,做做義工就夠,實際上更多時間是面對人性和世界的醜惡和黑暗,如何有能力在當中一起找到那一絲絲的希望和人性的光輝,而讓對方和自己可以好過點,這才是真正需要的特質吧。

說遠了,這篇的主旨希望總括一下四年來的生活,事情有很多,要說應該永遠都說不完,挑一些我覺得很重要的事情來說說吧。

  1. 讀書
  2. 日常生活
  3. 校園生活
  4. 人際關係
  5. 工作
  6. 認識自我
  7. Be a change maker? 

先旨聲明,這是一篇很長很長很長的文章,照片都是生活隨意拍。

——   1. 讀書   ——

讀大學最重要當然是讀書......說出來自己都笑XD 可能是過去十幾年都努力過,上大學後我就累了。隨便讀讀、準時交功課、不要爛grade就足夠,具體讀過甚麼,呃.....知識是有趣的,探究是痛苦的,所以具體我都忘記Yeah,概括來說甚麼都要讀讀,拋些名稱出來感覺很厲害。

學校對於選修課程可謂自由度十分大,可以任意亂修,總之能夠滿足畢業條件就行。我的主修因需滿足註冊需求而蠻多必修課程,雖則相對來說自由度變相細了,但同時免卻一堆煩惱吧。選擇課程的考慮要項是沒有考試,可以避就避,考試真的很煩。

開學好朋友們——坐立不安的Pending和驚心動魄的Not Approved

Major 

不知被我塞到哪裹去系列

Year One時讀的課程大多不好說,雖則我都沒認真上課。主軸是一堆Introduction,社工的我在發夢,還有心理學和社會學,前者跟我的八字不合,強迫我們要去讀Introduction,內容跟我們的應用似乎碰不著邊,我完全不懂那些腦神經圖是在發生甚麼事情,後者我改修人類學,結果不知道社會學到底是甚麼,但我很喜歡人類學的內容。Sem 2時有一個有趣的課程,整個課程都是探討自我,還要入camp,很有中學旅行的感覺但明明中學時沒做過類似的事。最後一堂要我們製作一個盒子,入面放些紙條是寫著自己的特質和別人寫給我的特質,說要放到畢業時才拿回出來看。前陣子找回那個盒子,一打開看笑死了,別人寫的都是亂七八糟的,到底是誰寫「可愛」給我XD 當時還有寫下初心之類,徹底忘記這回事,畢業活動時派回給我們才發現自己當年的最大期望。 

Year Two時終於讀些實在點的內容,當年學習時覺得「嘩!」但現在就覺得「呃...根本用不上,我的功力未夠深厚」(......)這一年也沒在認真讀書,時間都花在別的事情上,但很神奇地得到整個大學生涯唯一一個「A+」。

其中一個我負責玩的遊戲XD

Year Three就精彩了,除了世界很精彩外,讀這麼久終於落手「做」,沒錯前面的都只是空談。這一年會跟隨一位老師,上半年多數是課室教學,老師額外要求我們每人輪流帶遊戲,造成每個星期都在玩遊戲的假象,只負責玩時挺開心的,輪到自己帶活動時就不開心了。下半年與一間中心合作,本來是要開小組和辦活動,但這個時候正正是2020年頭,腥風血雨中勉強地完成。實際上做過甚麼不重要,這個課程其實考驗組員的合作以及與老師的協調,當時同組的同學說:「大家要記住,今天我們所面對的事情,實習時就只剩下自己去面對了」這句實在是至理明言。其他課程都不要緊反正大多都pass/fail大法了。

Year Four一邊實習一邊上課,我很幸福地沒有兩邊同一時間大爆炸而是輪流爆炸。全年都在上一個很痛苦的Advanced course,內容其實很隨意但難到爆炸,說是有用嗎又不是,說是沒用嗎又不是,上完都滿頭問號,用來磨練意志一流,當時有一陣子每個星期都有人大爆炸,短時間內要完成功課而且難度不低,上課時壓力也很大,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樣捱過來的。

除主軸外,還有一些社工選修課,我選的多是與輔導相關。一個當時完全不知在做甚麼,一年後才恍然大悟那是一個很好的課程,雖則也不知是甚麼;有一個課程還記得我選pass/fail大法後亂打assignment,偷懶改編筆記上的案例,像是原版本是狗狗死了、我改成貓,更荒謬是居然是「靚grade」大揼心口;一個就理應要面對面但全變成想像,天啊八成內容我還睡過頭;一個內容就很棒啦,唯一一個我覺得選得好的課程,可是grade不好。說完都不知內容到底是甚麼。 

總括來說四年主修科的課堂學習,不是亂來就是隨意讀、不知在幹嘛、我在哪,很可怕,但更可怕是這樣我也能畢業哈哈哈。這科的好處就是大多都沒有考試,身邊人都很驚訝,基本上只是assignments和presentation,所以也能很快完sem,看到別人仍在痛苦當中就很開心~ 內容讀起來不難,或者是我沒認真讀吧,如果只看讀書這方面,這科很適合喜歡打字的人,所以要是寫作能力高強的話,在功課這方面就有很大優勢,想不到中學時讀英文LS原來很有用(只限頭一兩年),從中習得高速亂寫論文的技能,讓我從來沒試過遲交功課,質素就別論啦。

Minor

我副修Japanese Culture,純粹Year one時覺得「在外面也能學日文」和修過Introduction Course,不想浪費於是繼續儲credits作minor。讀完的感覺是「天啊!還好當初沒有衝動去讀文學院!」好過份。我修過的課可是有歷史、社會學、人類學和文學,威吧。大雜燴的研究,共同點是日本,根據任教老師本身的研究而開辦不同主題課程,毫無章法可言,課程的深淺廣闊亦很隨性,有老師認真的令我震驚,每堂都準備一大疊講稿而講得很好,心感佩服,有的每堂全堂都在小組討論,Hello??? 還有的播片播足大半堂,救命XD

最經典是因時間表問題硬著頭皮選的文學課,每堂我都在質疑自己的存在。第一堂時大家在自我介紹,紛紛說「我是來自比較文學」、「英文系」,我就知道我來錯地方了。課堂探討不同的日本文學名著,英文系都來讀當然不是讀日文原文,是英譯本,一星期要讀完一本書,看不懂亦看不完,那不是「每隻字我都懂但放在一起不懂」的程度,而是「每隻字我都不懂,放在一起更不懂」,簡直頭也痛。唯有閱讀中譯本,雖則加快閱讀速度,但我仍然讀不懂。上課時都是「哦哦哦這絕對在書中有出現過吧...吧」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勉強,於是後面我都沒去上課了。

當副修與主修差太遠時,初時還好,Year 3時我已經無法不以社工課的思維去做功課,結果老師沒懂我在寫甚麼,我也不懂為何老師會作出那些評語,隨便了。我是喜歡文化歷史,但只當是興趣就足夠,當故事聽確實很有趣,但我真的不懂怎去做功課,歷史的也還好,畢竟中學時有讀過,其他的真的不行,而且沒時間慢慢細味當中的內容。讀到Year 3時其實有點後悔要minor,還不如去選修多點社工的課,但已經讀得七七八八唯有硬著頭皮完成它吧。到頭來從中學到甚麼,好像也沒甚麼剩下。

Common Core

當然已經全忘光

學校規定要讀夠六個,每次上這個都是惡夢,雖然我應該走了70%的堂。作為CC殺手,別人說靚grade的而我去讀通通都變爛grade,加上我總是在亂修,想要修些奇珍科目,最後大多讀完都是零記憶,簡直浪費時間又沒回報。唯二有記憶的是一個關於絲綢之路音樂的課,朋友們都震驚那到底是甚麼鬼,我也很震驚。其實是很不錯的課,介紹很多不會接觸的音樂,雖然我都忘得一乾二淨。測驗要分辨音樂類型,像是各種Tuvan Throat Singing ,我知道那是很高超技巧的歌唱方法,但聽起來只是口水聲和「啊啊啊啊」,到底是怎麼辨別,簡直崩潰,臣妾做不到。另一是關於生死教育,當年還可以參觀殮房,很不錯,其餘就垃圾到不值一提。

CC真的很煩,強制要讀至少一個科學系列的課程,對於文商科出身的我猶如地獄,朋友推薦下選擇一個不太科學的課程,當然對內容完全沒記憶。此外CC隨送一堆Tutorial,一來總在破壞完美的時間表,二來也是一個很煩的存在,老是要討論,救命我沒東西好討論。說起來不論是Major還是Minor,因為人數不多(最誇張一個課只有10個人,比CC Tutorial還要少人,但課程和老師其實都很好,只是課程名字一看就覺得會悶死類型),大多都把Tutorial放在跟Lecture一起,不用另外花時間,實在太美好。

總括而言就是我很討厭CC。

中英文堂

意味不明的課程,完。

總括來說光計讀書的話,作為一個不想努力的人來說,四年以來也算是蠻輕鬆而且能拿到不差的成績,尤其是頭兩年,忙也只不過是接近完sem時的一個月,內容不難也算是自己有興趣的範疇。最大的感想是要是英文能力夠強的話,也許能過得再更輕鬆吧,每次要跟別科的人上堂都嚇得半死。



—— 2. 日常生活 ——

辛苦過後當然是放假了,算起來一年就只有八個月要上課,其餘時間都是假期,相當寫意。現在回想起來就覺得假期時玩得不夠,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裹發呆,簡直浪費青春。以往的sem break當然是旅行雖則不在sem break時我也有飛,相比身邊朋友我算飛得不多XD 現在哪都去不到就懊悔當時應該要去更多不同地方,但也有抓緊時機的旅行,像在19年尾時大學朋友們說要趁實習前一起旅行,還好當時真是坐言起行,不然恐怕會變成一輩子無法實踐的願望吧。

踏進大學前妄想學會新技能,四年過去了但似乎沒學成甚麼,有時忽發奇想培養一些新興趣,轉個頭就拋棄,舊技能還每況愈下,現在放大假決定重拾閱讀的習慣,不知能維持多久,想要對生活有多點的啟發。


我的生活沒有甚麼異於常人之處,隨意挑幾個在這段時間培養的興趣或習慣吧。

運動


這段時間培養唯一的好習慣是做運動吧。事源有天留意到自己突然發胖,本身已經不是瘦還要更胖,嚇死自己,然而自己根本從來沒有運動習慣,更甚是自從中學後近乎沒運動過(友人曰:你在運動堂有動過嗎?)於是下定決心要動一動。

一開始是踏家中淪為掛衣架的健身單車,斷斷續續地踏,理所當然沒甚麼顯著的成績,不過覺得動一動總比不動更好,慢慢開始習慣一有空就會踏踏。隔大半年後磅重,發現居然輕了,這個正面結果激勵我繼續運動習慣,感覺到體能上的增強,本來踏半小時都想死、現在一小時也可以。不知不覺維持了一年多,中間實習時有偷懶,但很好地沒有反彈,佩服自己。

飲食習慣也有改變,覺得要是很嚴格地控制、自己絕對很快就會放棄,所以選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戒糖,現在就不怎很嚴格地進行,偶爾也會吃吃甜品,但飲品的糖份就儘量避免吧,這也是開始喝咖啡的原因。後來加上一些簡單的重量訓練,覺得光是做下半身運動、上半身沒怎訓練有點弱,一開始做覺得很地獄,但慢慢看見身體的線條有所變化,大感驚訝XD 

整個過程深感堅毅就是成功,一些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嘗試後其實又不如想像中般困難,最困難往往就是只空想而不行動吧。 

咖啡

看起來不多啦(自我安慰)明明只是一部份
請無視後面的雜物

咖啡
正如上文所提,開始喝的原因是要減糖但很討厭水。以前只會偶爾到cafe坐坐、覺得挺放鬆。開始跌入器材深谷的原因是有天母上買了個垃圾磨豆機,說要嘗試手沖咖啡,於是我買了一包咖啡豆回家,一沖,嘩難飲到爆炸。不想浪費咖啡豆,上網研究了後就入坑了。咖啡學問很深,稍為探討後就覺得「嗯...自己覺得好喝就行了」XD 

攝影


開始拍照的心始於當年還會寫遊記的自己,當時只是拿著手機隨意拍拍,現在看回簡直是不忍直視的真實寫照。不過也有一兩張現時仍然覺得拍得很好看。

攝於江之島,沒有任何的調校下簡直是傑作。

陪我走過很多地方的相機和背包

帶相機去旅行的原因是當時的手機鏡頭有嚴重刮花,拍照片都像鬼片一樣,唯有帶相機,那是Sony的一部傻瓜機。拍完回來嘗試調校相片,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看回那堆相片覺得實在太重手XD 後來忘記是甚麼原因會開始用Fujifilm,其實都是母上的但她嫌太大部、放在一邊都沒在用,一用就覺得顏色太合心意,迷上傳說中的富士色,於是每次旅行都會帶這部隨意拍拍。這部其實沒Sony那部那麼好用(畢竟定位不同、推出年代又不同)總會亂對焦、對焦失敗,鏡頭的關係每次拍景色又太窄了(另一枝鏡頭被我多年前弄壞了...),環境一暗照片都像群魔亂舞,最近才稍為研究相機的功能,驚覺是過去的自己太愚蠢,才不是相機的問題。

攝影的樂趣是更會留意身邊的事物吧,老實說很多事情不是因為想拍照根本望都不會望,之前一直都只是旅行時才會拍照,最近則郊遊都會去拍拍,既然難得來到不如用相機紀錄,我拍的大多是花草樹木天空大海食物,實情都是亂拍一通,最近才稍為拍的時候加多一點想法吧,因為對我來說更大樂趣是「執相」,能夠令相片起死回生的成功感實在很大。回頭一看自己拍的照片都挺一致風格XD 


旅行

2019/Baltic Sea
是雪啊!人生第一次見到滿天飛的雪
2019/Baltic Sea
結冰的湖面,記得在這兒風大到吹到頭也痛
2019/Kansai
多年後再訪宇治,還是一樣地美
2019/Kansai
很多年前到訪宇治時不舒服只想吐,這次終於吃得到抹茶品項
2019/Sydney
一百分日落

Sem break最大的樂趣就是飛、飛和飛。以前天真地誤以為一到大學就可以不斷參戰,事實上還是有很多限制。可是自從疫情後,旅行就壽終正寢,想去的地方仍未去到,當時應該勇敢一點。

攝於2020年2月,滿滿是紅字...

以前一直幻想畢業旅行要去哪,現在哪都去不成,唯有到處逛逛,不時跑到郊外走走,確實很有中學Field trip的感覺,香港仍有很美的地方,對吧?想要記錄一下踏出社會前的歲月,這也是我整理為遊記的另一原因XD

Sphere 

我仍有默默在關注啦,但不論投放的時間、還是力度和深度遠遠比不上以前,人大了羞恥心亦高很多,所以我現在也無法寫出如過往般的相關內容XD 



——   3. 校園生活   ——

我的校園生活幾乎只有上學的片段,然而我很常「走堂」,即使出席率會計分數,我也能走,其實我一點都不忙,原因不外乎懶惰、不想起床、不在香港和上別的堂(???),有些我好像全學期只出現兩次,很離譜。就算後來變成Zoom課、似乎沒藉口不上課,我也會睡過頭完美地跳過了。雖然很過份,但有些真的課堂真是睡覺的CP值比上課來得高。

Year Three後變成網上教學,有些課採用錄影形式,深感兩倍速是個好東西。不知說是幸運還是怎樣,即使在疫情的限制下,主修的課仍努力爭取使用面對面的形式,畢竟網上形式實在太高難度,讓我可以享受最後的大學生涯。

裝作很勤力的樣子

家離校園有一段距離再加不斷轉車,沒甚麼事都不想回去,所以不怎參加課外活動和上課。踏足的地方幾乎只有系的樓層和課室,除非是天地堂,不然都不會待在學校。現在就覺得應該要運用多點學校資源,連書一本都沒借過,做得最多應該是偷電吧,連影印限額也剩下百幾個(列印黑白A4好像才0.4一頁),不知在做甚麼...... 

上課的片段以外最多就是吃飯。最後一個sem的某課,大家上課的目的只為一起吃飯,根本不務正業。初初一兩年仍會在校園吃飯,算是比外面便宜一點點,一小時太趕只能在校園吃。營運商不斷轉好幾間後,不便宜亦根本沒東西能吃,於是都在校園外吃飯,有這麼多好吃的為甚麼要屈就自己,吃過很多但應該還有更多XD 我最愛的一定是排骨麵,
可惡我居然找不到照片

校園膳食恐怖回憶錄(節錄)

左上:我覺得是校園內最好吃的一間餐廳,有段時間推出的飯盒很抵食
中上:光看照片就感受到...屢試屢中伏
右上:兩餸飯,也是滿可怕的
左下:賣相可接受但味道...
左中:後來放棄,總是點燒味飯,反正燒味飯雖不算很好吃但至少不會中伏
左下:偶然膽大想試試,果然還是......不行。

覺得怎樣也得參與一次學校的傳統活動,圖中為當餐的甜品
結果僅此一次,因為後來各種事情都沒舉辦
雖說重點明明是晚餐但質素......

我們還是看回正常食物吧,慶幸我的學校位於市區(雙手合十)

I love 學生優惠
當時朋友說學期一完結就要在這兒吃飯慶祝
怎料自此結業了
左:相當實惠的燒肉,一大班人一起去就可以吃到不同款式,很滿足
右:I love 學生優惠 again 而且很好吃
左:朋友全走蔬菜的漢堡
右:附近很著名的深夜點心,不過我是中午時份去的
上完最後一課後跑去吃的,儀式感滿滿
,只是想放放這張照片
又是一家地區名店
難得這是一份沒有騙錢感覺的All day breakfast

全是吃的...而且根本不在校園內,這樣一看真的很多好吃的,還有很多沒放上照片,最初一兩年沒怎發掘附近美食,後來喜歡吃的朋友帶我一起去吃不同的,慢慢累積各式各樣的食物照片XD 

Ocamp

其實我從沒做過組女哈哈,入學時有很多事發生,令我還未準備好建立新的社交生活,對宿營仍是怕怕,毅然決定不參加,不知哪來的信心覺得班上這麼少人絕對能認識朋友。後來因為要招下莊的關係倒是做過組媽,第一年被分去全部人我都不認識的組,簡直是災難,第二年倒是好很多。我覺得這是認識人的一個機會吧,不論是同屆還是師兄姐,但維持就另一回事吧,始終相處久了就會知道勉強無幸福。

上莊

老套地說一句,不是上莊的話,應該一輩子不會到訪這個地方

作為傳說中的大學五件事,我還是有做的。剛上大學時沒這打算,後來陰差陽錯之下上莊。總括來說莊務是一個災難,時至今日我仍未正式落莊OMG 每次要處理莊務時深感後悔為何會上了賊船,唯一的好是莊友們都成為好朋友吧。


住Hall

我沒住,完。

Exchange

入大學前明明很想去,需申請時我應該腦子進水卻沒申請,事後十分後悔於是報名海外實習,打算彌補過失。然而正如所見,申請成功卻遇上疫情,實在可喜可賀。這是我大學生涯一大遺憾吧。

結果我的校園生活佔最大篇幅是食物,然而它們卻是在校園外,真好笑。不過,大學就是一個自由發揮的地方和時間吧,隨你過想過的生活。


——   4. 人際關係   ——

意味不明

大學

之前都有提到在大學遇上很好的人,我覺得自己算是幸運吧,能夠認識到一班好朋友。他們全是同系的因為我沒怎參加學校的其他活動。

很少中學同學入讀同一間大學,中學的大家比較偏好另一間、覺得氣氛比較對味XD 因此幾乎沒人想到我會進這間,猜個大半天都沒能猜中。好像沒認識的人與我是同一學院。總而言之大學要重新建立社交圈子。

大學前心裹有個底知道認識新朋友是有一定的難度,不知說幸運還是甚麼,第一天上學就被坐在旁的同學搭話,然後搭上搭認識班上更多人,加上主修課堂的設計會製造很多認識同學的機會,第一年的Group project全幫大家分好組,不怕沒組實在太貼心。Year Three的課全年都是同一組同學,要是「啱嘴形」的話全年真的很好玩當然相反簡直變成人間煉獄,我成幸運一族,至今仍然很「firm」XD 

機會有很多,是好是壞就得靠緣份和自己了。

一開始時感覺很衝擊,中學時老是待在同一環境和自己的社交圈子,太少認識不同的人(打完這句後想一想又好像不是XD),突然接觸更多不同的人,才意識到一些習以為常的事對別人來說很驚奇,反亦如是。

我大多的朋友都由Year One時開始熟絡,不過當時主要是上堂才會聚在一起吧,畢竟初進大學,各有各精彩。這種不溫不火的關係直到Year Three開始有大躍進,一來是上面提到的課堂關係,二來後期開始實習要圍爐取暖,引用某朋友的說話:「我總是很掙扎到底要不要跟大家發洩,因為知道大家也是處於類似的狀態中,可是跟別的朋友說的話,我要從頭開始解釋自己到底在做甚麼,解釋完一堆行政的事後,我都忘記要發洩甚麼了」 話雖如此,實習時天天都是投訴滿天飛。捱完後齊齊放大假,以往假期就是到處飛的時候,反而比上課時更難約齊人,但現在都不能飛變相製造不少可以聚在一起玩的機會吧,有事世事真奇妙。

一大班人中總會有些比較相熟的人,一位是很有趣的人,第一天就認識她,總是在分享她和她的三姑六婆、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事,大家總是站在同一陣線。另一位則是遊記中出現過的朋友C,能夠很安心地跟她表達不安的情緒和想法,她總會溫柔地回應和傳一些雞湯給我XD 沒她的話我應該總在家裏蹲。很幸運地在大學可以遇到交心的朋友,確實一點也不容易。


中學

與朋友S當然有在聯絡,只礙於疫情的關係都好久沒見面。大家每天都會分享自己的事,好像很認識對方的大學朋友般,但明明一次都沒見過面,很好笑XD 能夠有一個人互相支持、見證大家的成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其他中學朋友亦不時聚會,更新近況,平日很少聯絡,不過老實說即使在中學時,大家甚少用訊息聊天,所以亦還好,沒有甚麼可不可惜啦

此刻來說,比起中學朋友,我與大學朋友更熟絡(朋友S另計)確實會感受到那種微妙的差距,畢竟大家身處的環境完全不同了,卻與大學朋友的步伐一致、又面對類似的事情,這種分別難以避免。初初進大學時,中學朋友的生活超精彩,相反我的倒是很無聊,心裏有淡淡的寂寞,也覺得會不會很難維持。但四年過去了,跟她們仍有在聯絡,自己亦成功建立新的社交生活,內心挺踏實的。

不過老實說,朋友這方面我蠻隨緣的,合則來不合則去,到了下一階段又不知會遇到甚麼人。



——   5. 工作   ——

兼職

從垃圾暑期工辭職後,我只是做過私人補習和鋼琴老師。前者四年間補過五、六位小朋友,不算多,有的補足四年,有的只補過一個學期。有的很乖,有的我表示放棄,慶幸遇到的家長都很正常,有些更超好XD 最勤奮時是Year Two時,一天走兩三場,毅力無窮,後來又疫情又實習,兼顧不到太多補習。

只差一點點的危機

其中一個讓我印象難忘的經驗是補一名EM小朋友,算是義補所以收象徵性的學費,主要補數學。接觸他時是小五,可是他的程度只有小二左右吧,數學考試未曾及格,每次見到我都像撞鬼一樣,我也是,一來收費便宜卻不是容易的補習,二來他又「不聽話」,三來他是學英文數學,實際教學才發現不單純是語言的差異,連理解數學的思維亦有所不同,每次一想到要跟他補習頭也痛,想要放棄就算。

經過幾個月的磨合,我扔走考試範圍,從最基礎的概念開始,確保他能做好每一步才稍為提升難度,如是者他開始發現原來自己是有能力的,慢慢提升信心亦更願意做練習。大半年後他的數學考試及格了,他覺得簡直是大奇蹟XD 自此他「聽話」很多,我也繼續補到他升上中學為止。

遇到適合方法和充足時間可以慢慢來,奈何現實偏偏難以允許,這樣抹殺多少人的潛能。其實不只是讓他知道能做到,亦讓我同時感到肯定,畢竟初時他的不合作可是讓我懷疑人生,為甚麼教來教去也不懂,後來找到問題核心再調整方向,才算是找到有效的方法,無論對他還是我來說也相當振奮士氣,更甚是考試及格帶來的成就感。

開始教琴的原因是一個錯誤,本來我只做無後顧之憂的代課,可是一次的誤解令我變成教固定課。老實說我不是太喜歡這工作,畢竟責任比補習大很多,學生彈錯可是我的問題,我亦不知自己到底教得對不對,初時人工亦不如私補,也是「困身」的工種。一段時間後,學生升級了,人工變得可觀,更安心是學生去考試考出老闆很滿意的分數,算是一種小小肯定吧。正當我開始找到樂趣時,然而琴行此時關門大吉(......)所以我也結束教琴生涯了。

打兼職主要為了賺點娛樂費,畢竟很閒又有能力,不好意思問父母拿錢去吃喝玩樂,早期賺的錢主要花在旅行,嚴格執行理財大計,後期旅行RIP,支出少很多但收入同是,但本著「日後的月薪還比我的財產還多」的心態隨心所欲地花錢,銀行存款實在有點吃不消XD 

實習

這部分其實算是讀書和兼職(無薪)的混合體吧。我拆開來是因為這是四年來的重頭戲,獨立一篇萬字文亦不為過。簡單說明一下,我的學科畢業條件是要完成兩次合共800小時的實習,具體內容不方便透露,這是一個磨鍊意志煎熬身心的地獄。


作為起床動力的早餐,有時想要獎勵自己才食得這麼豪華

第一次實習的地方有膳食供應
雖然看起來和吃得來很恐怖,但附近的餐廳更恐怖
朋友C念念不忘的餃子,確實很好吃
這是在第二次實習的地方,剛好她也在附近,於是經常一起吃飯XD

第一次的實習用一隻字來概括就是「黑」,真的很黑、黑到爆炸、天天埋怨「點解我可以咁黑仔」,不但是待遇,我的心情亦是。從海外實習告吹、派到不想去的服務、莫名其妙的fieldmate、無法適應的工作環境、實習被迫中止到東拉西扯地滿足實習要求,連中幾元回想起來都欲哭無淚,很累很大壓力很不安,怨天怨地怨別人怨自己,只祈求快點完結。在最辛苦之時,因疫情再度爆發而中止實習,雖說可稍緩工作量,但天天等消息卻極度焦慮,沒誰知道能做甚麼,當別人完成實習時我的實習時數仍差100小時,天天都眼神死死,最後研究出方案總算能夠完成。雖說災難收場,但仍有一點點好的地方。這次其實是做長者服務,以前從未打算過要投身這範疇,沒甚麼可以選擇而放在次選,然後就中獎了,還要是次選中的次選。或者是一份緣份讓我遇上這班老友記,與老友記交流時又有許多有趣的故事,生命的交流也許如此,說話不是我在行之處,當時知道要天天「R吹水」簡直想死,到底要怎樣打交道,但其實交心出來聽聽他們想說甚麼已足夠,感受到當中關係、信任的建立,沒想到會特意向我介紹家人、分享內心秘密,現時回想起來仍是滿滿的感動。聆聽他們的生命故事讓我不斷反思人生,學會欣賞人的價值,雖然生活很苦但仍要學會欣賞生命可愛之處,生命迎來終點時又該如何自處,生命意義又是何物。


有天主任經過隨手送給我們的巧克力
主任人很好,百忙之中仍很照顧和教導我們

相比之下,第二次實習簡直是天堂。派到想做的地方又遇上好的人,心情相對輕鬆許多,記得只是相對。這次學會是堅持的力量,這是好聽的說法,當對方想放棄時,給予空間和時間,但仍相信他有能力亦能做到,不需太著重結果,更重要是過程,適當時推他一把,自己亦需耐性不要過急,改變就會漸漸地發生。人之間的化學作用很奇妙,我對自己開的組沒甚麼信心,到後期原定計劃大亂已是能趕快完結的心態,入面的內容我也就半桶水而已,但沒想到兩三個月後居然收到組員的訊息向我分享相關內容,「天啊你還記得我」,我總會被這些很細微的事所感動XD 


兩次實習都是一場自我掙扎,基本上每天都在懷疑人生,質疑自己的能力,「我是不是能做到」、「我有能力去做到嗎」、「我好像做得很差」、「是我的問題嗎」不斷重重覆覆地問自己,上篇也有提過這點。實習之前其實一直不知自己能力程度,好像甚麼都不太懂又覺得自己做得很糟,我有個毛病之前也有提及就是總覺得別人的肯定只是客氣說話。後來我在想「連上司也信得過我,我都要相信自己」,曾與督導討論這份恐懼感,她說:「你要記住雖然你覺得你只是學生,但同是也是實習社工啊,你有自己的專業判斷,你要相信它」說出這番話也太型了吧。是呢,連自己也不相信,別人怎會相信你。

兩位督導不約而同地表示「原來push一push你(我不知怎譯才最到位XD),你有能力做得更好」的看法,雖則當刻我聽到心想是甚麼時候發生過的事。同一番話歷年來從不同人身上聽過,不論是父母、老師、朋友也好。果然往往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以後可是沒人會再push你,只有你自己」,我是有能力,對吧
。

時下潮流
我好像忘記拿回家

上一篇時仍在陷入實習的漩渦之中,現在讀回亦感到當時的負能量。實習時自己沒有確實感受到,信號連接受到故障,畢竟像是那種「沒時間讓你不開心」的情況吧。處於高壓狀態時,以為自己ok,實情是一觸即爆,有天突然間大崩潰,冷靜後連自己也嚇到。不過轉個頭又再次轉為戰鬥模式,沒時間再多管。

結果,實習結束後我處於一段長時間的低能量狀態,日日陷入沉思,才意識到自己沒有處理之中種種壓力、情緒和思緒,只是裝作忙當沒事發生一樣。想要振作起來,鼓起勇氣面對負面情緒,與自己好好對話,重新感受和接納,重整思緒,告訴自己上了一課,記住教訓,你已經做得好好,是時候勇敢向前。嗯似乎好過來了XD

踏入職場

一直希望很有儀式感地在正式上班前發佈這篇,怎料我在求職過程中可謂滿佈荊棘,上天好像遲遲不願讓我結束假期般,不論我想尋找全職工作還是兼職打發時間,通通沒回音。不斷申請、難得有面試、以為有機會、怎料沒下文,不斷不斷地輪迴於此,想要快點找到工作、大展拳腳,另一方面又覺得找到只不過是開始另一場苦難,但人偏偏就是這麼犯賤。

眼見身邊好友們陸陸續續地找到理想的工作,自己卻仍需努力,壓力倍增,天天都在問Why,用不同的理由安慰焦急的自己,我是不是該轉換方向,可是又不甘心,已經堅持這麼久,怎能現在放棄,冒出各式各樣的想法,心情每天都像過山車一樣,非常矛盾。一直提醒自己不能讓自己像是陷入絕境就放棄一切,一邊裝備自己,一邊充實自己,靜候機會的來臨,就要好好把握。

無形的壓力、對不確定性及對等待的焦慮和不安、自我懷疑不斷地來襲,尤其是當身邊人已開始陷於工作的忙碌時,我卻無所事事般,這樣的對比令我感到更難受。

正當我打算放棄和應徵其他服務時,突然間得到想要的offer,深感當中有一份緣份。歷時五個月的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終於完結,意味著正式開展更地獄的生活XD


——   6. 認識自我   ——

在這四年的學習中,書本上的知識老實講我沒怎努力學習,但我學到更多更是教我們怎樣面對自己、怎樣做人、怎樣面對苦難、怎樣在痛苦中作樂和生存。

招親:我理想中的Partner

四年間不斷地認識自己更多,「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又是如何成長?」透過自我觀察、反思和與不同人的對話之中逐漸了解自己更多不同面向,有些說話令我印象難忘,也許是剛好擊中一直在思索的事情。

有時會無意識地為身邊人帶來種種困擾,甚至傷害到他們。以前我不懂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行為,他們很困擾,我也很困擾;他們很難受,我也很難受,陷入無窮的漩渦之中。經過對話後,意識到當中糾纏的地方,也許不用這麼固執,慢慢學習放開一點,嘗試多一點,我好過一點,對方亦是。

有些則是是來自老師的觀察。有次課堂遊戲後,老師說:「我觀察到你在面對難關時,是個敢於嘗試的人來吧」說實話從前我從未為意,原來我是如此積極的人啊,但是回想自己做過的事,這觀察可是很準確。

說起來中學時我會覺得自己是傾向悲觀的人,因為總在杞人憂天,老是把事情預想得快要發生世界末日,根本甚麼都未發生已「嚇餐飽」。但是上到大學後,大學朋友們倒是覺得我是相當正面、樂觀、積極、大膽的人(聽起來他們很正面的感覺,但另一經常形容我倒是「還以為會是溫暖的人但實際上說話超級刻薄」這點我是承認的XD),這些形容詞令我大感驚訝。 怎麼會差這麼遠,我是不是該重新檢視自己。有次老師說要認識大家,問有何特質,我問她即是長短處嗎,她答我:「我很不喜歡長短處這個詞語,我會用特質,因為你想想,長得矮的人有時確實不方便,但如果在巴士上倒不會撞到頭,反而長得高的人此時才麻煩,所以好與壞也要相對啊,還要看context。」

正如上篇提過的「冷靜」,身邊人感到相當佩服,但可是自開始實戰後令我感到相當困擾的一點。知道自己的有限,不是說要去強行改變,畢竟即使我改變過來,新的改變亦有新的有限。我覺得反而是認識和接受過後,好好發揮這份有限吧,就像身邊某朋友不論大小事,只要風到吹動一根草,就會虛驚一大場,確實很煩(XD)但同時她會火速地作出不同行動為求安心,行動力戰鬥力爆燈,所以真的視乎context,每樣覺得自己很「差」的地方總會有大派用場之時。

「老是在想這些到底有甚麼用?」有次朋友這樣跟我說。標準答案很容易就答得出,但想深一層,生活中很多事情明知沒甚麼作為也會做,也許都不用老是深究「意義」,想做就做,不要讓自己後悔,錯過後後悔就太遲了。

認識自己,成長中沒多少人會教授如何面對自己,不要說面對,活到廿歲人才有人跟我說要好好地認識自己,心想「有咩好認識」,但連被問「你是怎樣的人」都答不出來時,就意識到連自己都不明白自己,要求別人明白自己是多麼荒誕的一件事。

跌跌撞撞留下來的傷痕,隨便找塊膠布貼著就算,或者由它自己流血沒處理演變成舊患,事隔多年後突然感到痛楚卻不知為何,原來是舊患復發,面對又踵又痛的傷口,再次當看不見就算、日後又再復發,還是是時候處理一下?往往選擇後者需更大的勇氣,亦有再次承受痛苦的膽量。改變、成長是痛苦的,不要比較苦難,不要低估苦難對一個人的影響,亦不要低估一個人承受苦難的韌力。

——   7. Be a change maker?   ——

說到這兒有種職業病發作的味道XD 第一節課老師就問大家覺得社工是不是一門專業。四年後與另一老師閒聊,談到她有個學生幾乎從沒上課的事因為學生覺得只不過是「吹水」科,我隨口搭嘴說:「嘛根本連他自己也不相信」「你還真一語中的哈哈」對,一路讀就是靠個「信」字,反正我信就是。


老生常談社工鐵三角—知識、技巧和價值觀,前兩者我擁有多少就不予置評。價值觀,或是說信念,相信人的價值、獨特性、尊重、自主、自決、自尊、接納、社會公義,我隨口也能拋一堆字眼出來,但先問問自己是否相信這一套,連自己也不相信又怎能從其他人身上發掘。相信這些不代表我是大愛L、正義使者、和平愛好者,也許正正我對世界沒有這種美好的期盼,那些信念就是在教我如何在紛亂醜惡苦難中自處,接納人性醜惡的一面。體驗過後轉化成自身的修為,才有辦法地於工作中體現吧,學習的路很漫長,並非一朝一夕能達成,這就是專業之道吧,而我也只不過才剛起程。 

很多年前,義工組的社工問我們想大學讀甚麼,我說想讀社工,他說:「不如想一想你想讀的原因是甚麼吧」這個問題一直纏繞著我,時至現今我仍覺得無法好好地回答這個問題,對呢,到底是為甚麼?是幫人很有意義嗎?世上很多事情和職業都能幫人和很有意義。改變世界?對不起我沒這種偉大的心。人工好好?實際上雖然還不錯但與賺大錢沾不上邊。好像怎也無法說出很充分的理由。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這句話也許是在這四年中想過最多的事情。

一步一步走過來作過不同的決擇,是好是壞當刻選擇時無法估計,只能以當刻的想法和感受作判斷做出當時認為最好的決定。事後回想似乎老是帶些後悔:「也許當時選擇別的我會好過點吧。」但選擇已作無法改變、事情亦相繼發生。「為過去而懊悔,為未來而恐懼」這句話在有次課堂中看到的,當刻覺得太精妙,有感自己總是被困於此。為何當時不這樣做?為何要這樣做?之後會怎樣?我這個決定好嗎?不斷出現對一些無法改變及控制的事情的想法,除了影響心情外好像沒甚麼作為。

無法改變過去,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一些無法控制的事情上,當刻也會大喊為甚麼是我、為甚麼上天要這麼對我,但奈何大喊後也要硬著頭皮接受和面對現實。要是能夠從中找到意義,多苦也能捱過去,這句話在輔導書藉老是常出現,我想不僅是應用在工作上,對於自己而言亦是,往往放大聚焦於結果,其實感受從中的過程才是更重要,中間如何轉化亦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叮」一聲就想通了,給些時間、空間和耐性讓自己慢慢消化,接受自己受不了的一面。捱過去後回頭再看,那些曾經懊悔的決定、不好的事好像是命中註定,引導我如此走到這一步,正正就是那個reason吧。

正如走上這條路,你問十年前的我應該想也沒想過。雖然這個答案好像有點廢,但我確實如此相信,如前言中所提到,正正是中學時作的抉擇一步一步地推進我踏上這條路,或是實習也好,實際上以前未曾考慮過投身該兩項服務,但因疫情迫我改變而作出如此的選擇。好好捉住這份緣份,做我該做的事情,此時此刻是唯一可改變及控制的事情。


上課不時談到靈性的重要性,我在實習時「開組」與組員說啊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靈健康,可是我自己亦不知實際上何為靈性,事後回想實在有點搞笑,書本上的定義簡單就是人生意義和心靈平安,說就容易,現實上我也探索好一段時間,而這是畢生的學習吧。

上篇稍為提到入大學後有一段時間感到相當迷失。成就解鎖後下一個目標是甚麼?當時一心想在大學階段讓自己放大假,不想去做些甚麼,打算「摺摺地」過完大學生涯就算,稍為有目標的也就打兼職儲錢去旅行,說好聽點就是寫意生活,難聽就是浪費時間,我不知自己想做甚麼。

剛入學時經歷生活大變,花了一段時間才能接受轉變,但仍然對新事物感到好奇。第二年時卻有很重的失落感,做甚麼事都好像提不起勁,對自己前一年所作的決定感到後悔莫及。然而,此時候就是2019年的夏天,無疑是一段很痛苦的時間,質疑自己能做些甚麼,質疑周遭為何變得這麼陌生,質疑為何生於這個世代,質疑為何偏偏是現在,很多的憤怒、悲痛和無奈,有甚麼力量讓我支撐下去。當時仍覺得偶然能離開香港、不用多想一陣子亦是一種解脫,但畢竟只是麻醉劑。

時間來到2020年,疫情關係連麻醉劑也不能用,同一時間自身亦有很多事情發生,各種情緒亂七八糟地混在一起,我也沒多管,因為當時仍能找到內心安定之處。一片混亂之間就開始實習,忙得一頭煙和陷入各種崩潰之間亦沒能多想這回事。

觸發我去探索靈性是有天安定之處突然破滅,內心恍如穿了個大洞,說不出缺甚麼但就是空洞的感覺,剛好我在上輔導課程,雖然內容聽過好幾百次但當刻擊中我內心,「與痛苦共存,我要成長」這是當時深受感觸後傳給朋友的訊息。接下來嘗試從書本和電影中尋找啟發,同時亦要重新尋找安定之處,畢竟過去的麻醉劑近乎通通不能用,無意中從那堆興趣中找到與自己獨處的空間,像是做運動時拉筋重新連接與身體的感覺,或是喝咖啡則是與觸覺味覺嗅覺的連結,慢慢地重新感知自己,學習稱讚和肯定自己,逐漸心亦更安定。

心靈平安雖則很老套,但在現今卻是很難做到,還未計自身的煩惱,每天總會不經意地嚇你一大跳,一天比一天更荒誕,還能怎樣?

這幾年間的一切發生得很快,有誰會想到現在的土崩瓦解,眼前已不再是以前所信的香港。還記得Year One時有節課在討論對政治的看法,離不開都是「無力感」,明知有許多問題但有甚麼可以做,但當時仍然天真地以為無論怎壞也好,自由公義仍在此地找到生存之道。事隔四年後的今天,似乎甚麼也看不到。而更加諷刺的是,所學的專業正正「教」我們如何為服務對象追求社會公義,明知問題在於環境之中,還能怎樣改變呢?

Problem is not problem, coping is the problem. 

遇到問題總是很想快速地解決問題,可是我不是學習成為一名魔法師,不是說變就變,問題便能速速走。老是很執著於結果,怎麼做甚麼都沒有改變?不斷累積失敗很快就會感到灰心喪氣、失望甚至絕望。然而,所謂的「改變」很多時發生於過程中,提醒自己不要只是著焦於結果,要有耐性要堅持要相信「人是可以和有能力改變的」。當然,最終能夠帶來改變的始終是「自己」,我不能期望改變別人,更重要是給予陪伴、空間、支持和力量令對方有能力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環境很難靠一人之力就能改變,可以改變的就是自己,不是說要迎合環境,反而是調整自己的心態,雖然聽起來很消極的態度,但怎樣在問題之中掙扎求存,在限制之中發揮所能,怎都比「覺得甚麼都做不了所以不做」來得好吧。堅持至今的力量正是希望,要是連我自己亦尋找不到希望,又如何讓他人感受到當中的力量呢?

人生這麼苦,為何要生存?這個疑問冒在心頭是與朋友討論生育下一代的意義(論題很正經但議論過程是9up的程度XD)初時我覺得是與大自然的連繫,我很愛看天空看海看樹,有時看看天空樹影飄飄、聽聽海浪聲,「啊!我活在世上呢」很荒謬但確實有這樣的感覺。後來有天我突然想到,大概不是為了甚麼原因、目標而活,我要為了自己而活。既然上天讓我活下來,不如嘗試讓自己過得好點。love my life當年只不過隨意借用歌名,現在倒是是相當有力量的一句話,我要怎樣才能愛上自己的生活,這是一道大難題,活於此時此地還能愛上嗎?確實很難,但為了自己好過點,說是催眠麻醉自己也好,仍然要勇敢地找到方法愛上生活,燃點那道微弱的光。


Instead of fighting darkness, we can add light.

這是我從輔導書籍中看到而很喜歡的一句話。我們總是想要對抗黑暗,但往往徒勞無功,失去鬥智。希望就是燃點黑暗中的那道曙光,即使很微細亦好,總有些安心的感覺,助於黑暗中自處。

無力感確實很重很重,不論對自己的未來、工作的前途,還是社會也好,不知道能做些甚麼可以改變現況。不要把自己看得很偉大,但亦不要看輕自己的力量,在此時此刻做到認為正確的事,盡自己所能就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好是壞,是由自身觀感出發。沒有「壞」的事情發生,又怎知甚麼是「好」?記得以前看Inside Out,其中一個很打動我的要點是總是想每天過得開開心心,一遇到不如人意的時候,很想快點擺脫種種負面情緒,怎料好像愈想擺脫就愈難做得到。可是「負面」情緒正正教導我們甚麼是「正面」情緒,它們也不是那麼「差」。不過只說正面和負面難不免也太寵統,老是想成二元對立、 非黑即白,「壞」也許不是如想像般那麼「壞」,一眛只陷於「好壞」、「沒救了」和「沒選擇/方法」的想法而坐以待斃,這才是「最壞」的選擇吧。

再說,到底甚麼是「正確的事」?我們所認為「是非黑白」來自自身觀感,建構於自身的價值觀,普世價值、道德、倫理規範亦是被身處的社會、文化、歷史等所建所限,大概沒甚麼「絕對正確」的真理,對吧?這樣說不是要併棄自己的信念,而是要明白當遇上與價值觀有所衝突的事情,想要對方屈服於自己的觀點也許有點天方夜譚,同樣地自己亦不必屈服。退後一步,思考為何出現如此的差異,接納差異性和尋找共同點,從而明白動機或苦衷,或者到頭來發現大家所渴望的會驚人地相似。

抱持如此的觀念能容許有更大彈性看待人和事,有時不必執著,有時不必屈就,有時不必認同。說到底也是想讓自己能夠好過點,畢竟世間上不能控制的事物實在數之不盡,偏偏老是想控制一切,總是如此矛盾。承認改變的有限性,發掘改變的無限性。

每道微小,迸發出偉大。

不會知道每個選擇和行為最後會帶來甚麼影響,正如我猜上面其他人跟我說的話,他們亦沒想到我會記住這麼久,甚至忘記自己曾這樣說過。有時候不經意帶來的力量可以大得難以想像,好壞同理。一方面提醒自己言行要小心、不要帶來破壞力,另一方面告訴自己考慮清楚後不如先行動再算。能夠改變和控制的只有此時此刻的自己,做好準備,問心無愧,以後的事以後再算吧,人算不如天算。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以前修讀歷史時深感世上沒有永恆之事與物,這份信念一直延續至此,不論是人或是世事也好,有異亦有同,有因亦有果,有始亦有終,有生亦有死。

世界一向很殘酷,但再怎麼壞,我們仍在生存,唯有相信上天的安排,萬物皆有其命數,相信苦難中有其意義,相信生命中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深吸口氣環望四周,總會有一點點美好的事在身邊,亦會有容身的場所,全皆只因信念和希望。兩者力量之大,可捱過一切苦難,找到自己喘息之處。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擇善固執,堅守自己所信,天定會光,共勉之。


——   總結   ——

經過四年的學習和體會,說實話一開始很嚮往「輔導」(走錯棚的概念),學會理論和書本上的技巧後就覺得「嘩很厲害」的感覺,迫不及待要大用特用。結果呢,應用零分。經過一大輪的摸索後,發現核心原因不在於學會多少理論和技巧(當然還是需要)而是對生命、人生的感悟,有些說話沒有經歷過真的無法說到出來。這亦是我開始寫這篇的原因,除了為大學生涯作總結外,亦想整理這段時間對自己、對生命的糾結與反思。一邊打一邊在想要立甚麼標題,「Hope」這詞突然浮現於腦海,想想覺得「嗯很對題」於是定題於此,具體含意在上文中相信亦找到各自的解讀。斷斷續續打了好幾個月,我也覺得太長吧,去到後半段更是畫風突變,到底有誰能讀完XD 感謝讀到這兒的你,有這種耐性閱讀過萬字的碎碎念。

時而此刻相當感謝當時自己選擇這條道路。其實猶豫時有朋友跟我說:「我覺得以你的能力,你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吧」是倔強也好是甘於平淡也好,最後作出這個選擇。正正在這段時間能夠上這回課,教會我如何在痛苦之中努力地生存,學會享受自己的生活,懂得肯定自己,堅守自己的信念,感謝所遇所得,欣賞生命的價值,絕望中尋覓希望。日後會在這條路上走多遠、走多久,我也不知道,相信命運中自有它的安排。

All we can do is do our best to relish this remarkable rid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