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在家中,忙完學校的事後,不是看Youtube就是Netflix,覺得每次在Netflix上看完影片後就忘記內容有點可惜,決定寫一寫吧,也看看有沒有機會把以往看過、也覺的挺有意思的都寫一寫。我看Netflix大多都是看紀錄片哈哈。
Circus of Books是關於一間位於美國LA的書店,內裹是賣同志書刊和相關商品,老闆是一對猶太裔夫妻--Karen & Barry Mason,這套影片的導演是他們的女兒Rachel,所以有時訪談是像「你的爸爸怎樣怎樣」,有點搞笑。全片分為三個層面、順着時間軸敘述這間書店的故事,分別為書店本身、夫妻二人和家庭。
劇透開始~
一開始是介紹夫妻二人的背景,光看到這兒已預測這兩個人並不簡單。Karen是虔誠的信徒,Barry的態度則是比較開放的,他笑說妻子是家中的老大,片中也看得出,通常都是Karen在描述事情,Barry則加兩三句補充。為了養家維生,誤打誤撞地成為雜誌經銷商,後來買下本名為Book Circus的書店,改名後一開店就開了好幾十年。
前半段主要講述書店的興衰史和如何在社會風氣的變遷中掙扎求存。書店除賣書外,也漸漸地成為交友勝地,因為可以在那兒遇上有相同興趣的同伴。同一時間,當時社會風氣相當保守,這與當時政府大力打壓淫褻物品有關,作為行內人的他們反駁——這是為了轉移執政不力的公眾注意力到其他議題上、並妖魔化它好讓群眾有攻擊的對象。這點直到現在仍值得思考,到底一刀切將所有「不當」的事物全部禁止就能解決問題,還是合法化並作出適當的管制才是治本,時至現今可見當有新議題時,作法還是傾向前者,直到根本管不住才開始考慮後者,嘛......
80年代時愛滋病大流行,同志群體首當其衝,愛滋病歧視簡史(一)對抗全校的少年:田啟元與雷恩懷特這篇文章論述為甚麼社會會出現如此的誤解而產生歧視。夫婦僱用的員工大都是來自同志群體,是因為他們的性向而被逐出家門,夫婦於是提供工作機會,讓他們有留身之處而在愛滋病的虐肆下,許多員工突然離逝,不但夫婦感到十分惋惜,更可悲的是他們的父母即使兒子快要去世,卻不願意去見最後一面,對這些父母來說,親情來到生死時刻仍然不值一提,Barry訴說這段過去時亦感到十分痛心。夫婦二人此時沒有拋下他們,反而支持他們走過這段黑暗時期,暗地裹繼續提供工作機會,讓他們不要失去價值。書店已並不只是一個賣書的地方了,更是一所保護所。
後來,夫婦的雄心壯大了,不光是經營書店,更是拍起電影,踏進灰色地帶,然後被FBI逮捕(......)接下來是與法庭和政府的拉鋸戰,Karen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If the war on drugs ever goes away, all these people who fight drugs are going to lose their jobs"
想一想這句話看起來簡單,內含的意思卻相當黑暗。拉鋸戰不多說了,總之最後因為政府換屆,Barry沒事了。官司完結後,書店繼續經營,可是隨着網絡的興起,書店始終捱不下去,難逃結業的命運。
這段新聞報道記錄最後一家店也在2019年結業了。
光看到這兒,這套片只不過是一間另類書店的興衰史,沒甚麼特別,可是精彩之處在後頭。 其實片中會一邊講述書店,一邊穿插Mason家的事,看起來有點亂,像正在打官司,突然家人跳出來說家裹的事,轉眼間又是繼績講書店的事XD
第一件事是夫婦一直向子女隱暪家中經營的書店是如此另類的。家中的生活只不過有如傳統猶太家庭一樣,亦會到教會,片中不知穿插了多少次兒子在教堂的片段。女兒Rachel的朋友圈子是自稱藝術家叛逆類的,對性向持開放態度。有天跟朋友閒聊父母開的書店,提到書店名字朋友們馬上「嘩!!!」此時她才知道家中的店是大名鼎鼎的Circus of Books,原來自己的父母並不如想像中保守和簡單。
第二件事是兒子Josh的經歷,我覺得這是整套的重點。Josh是一名同志,中學時期刻意掩蓋這事,畢竟校園裹對同性戀的歧視和欺凌是十分嚴重。大學時期決定向父母出櫃,做好心理準備被逐出家門,說到這兒時Josh仍保持微笑,但Rachel倒是一臉難過,相信是因為這段經歷一點都不容易吧。Barry說:
"The only thing that I was even slightly upset about was that he had kept it a secret, because it would have made absolutely no difference to me"
有多少爸爸能夠說出如此窩心的話,更提醒兒子要小心男人XD
相反,很諷刺地,Karen則是抱著「 別人的兒子沒所謂,自己的兒子有所謂」的觀念,不能接受Josh出櫃一事、覺得這是上帝對她經營書店的懲罰。即使書店的顧客和員工皆是同志,但工作歸工作,家庭歸家庭,加上她虔誠的宗教信仰,那就NONONO了,當火燒到自己身上時,才覺醒要滅火。雖則她努力地踏出第一步,讓兒子知道自己並不會因性向而趕他出家門,但要作出心態上的改變,始終不容易,畢竟要打破她一直以來的信念和價值觀。Rachel問:「為甚麼你不放棄宗教?」信仰是她接納兒子性向的阻礙,而她最終卻從信仰中釋懷。對錯只是兩元對立,無助於解開心結,何不從中找出因由,繼而接納和尋覓安心之處。
Karen之後參加Parents, Families, and Friends of Lesbians and Gays (PFLAG)的活動,顧名思義PFLAG是一個支持LGBT和其家長的團體。Karen得到很大的改變,甚至現在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積極地投入支持同路人的活動。她說:
「父母只能帶領子女走過頭幾步路」、「父母需努力作出改變,孩子的角色是儘量過正常的生活」
這兒她說的話,我想即使不是在性向議題上,也適用於父母在處理子女成長議題時的心態,果然人是從啟發中學習的。母親學會接納,Josh亦從中接納自己更多,值得欣賞是Karen願意作出改變。
最後變成一個十分窩心、勵志的故事。Karen的經歷可說是不平凡中的經典例子,類似的事仍然不斷發生。這套厲害之處是由一間小書店的興衰史,連接至時代的大背景,道出過往的重大歷史、社會和政治事件,再扣回家庭中的父母子女在這議題上的掙扎,非典型中的典型故事,值得一看。要是想知道一個大概,CNN中文的這篇報導已經歸納了片中90%的內容 -- 美國夫婦的「秘密同性戀色情王國」,可以作個初步的了解。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