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外好風光|馬屎洲

第一次的地理科實地考察 _ (:3」∠)_
得知終於要來實地考察時蠻興奮的啦,因為我的學校(ry)
這次主要目的是考察馬屎州的地貌,雖然回家到後除了累外我就說不出考察了啥(喂)事前也沒怎樣做過資訊搜集,純粹只是混吉想跟著走跟著學習吧(。

集合時間是12時半,預早了點時間跟同學吃早午飯,然後走到集合地點,等大家都到齊了後,就去坐小巴從大埔墟地鐵站進入三門仔。

車程多長忘記了(喂)到站後沒有新界遠離煩囂那種清新感,大概跟陰天和潮濕有關吧orz
天色完全是灰濛濛的

這次預計要走一定距離的路,又考慮到新界的氣溫會低一點,於是身穿長衫長褲再套一件薄外套和運動鞋,結果新界氣溫什麼的根本不要考慮!走一會兒後就汗流浹背了!!!orz

穿過三門仔新村後就是山路了_ (:3」∠)_ 痛苦的漫長步行之旅開始了。又上又下的路,對我這樣總在家裏蹲的人來說當然是很辛苦,這天的風又很弱,整個旅程最折磨就是進入馬屎州的路程吧。沿途還有不少的墳墓,來掃墓的人真是辛苦了(。

遠眺馬屎州
老師說馬屎州是一個連島沙州,形成原因略去,總之去這地方要爭分奪秒,留意潮漲潮退的時間,不然潮漲時被困在島中那就興奮了www(不)

終於走到島上了,地上滿是貝殼,穿涼鞋來這種地方準備血流成腳吧www(喂)老師說這兒雖說水算清澈,但污染物還是有,就是那些水面浮起來的紅藻
蠔(?)近看蠻噁心的啦而且不敢想像在這兒跌倒會有什麼後果orz
走過沙州後就是這個牌子了www
每到有特色的地貌的位置都會這樣的一個牌子講解的,老師預計因為要趁著潮漲前離開馬屎州所以預計走到第七個觀察點就要折返
…………可是我們現在學了的地貌在第八個和第九個,噗哈哈(喂)
終於開始這次的實地考察了orz

灰字為後期補上的非專業地理小知識,不想看可以跳過www
然而,為什麼我是在去完此地方後才學這些的(默

簡單說一下馬屎洲的背景資料,雖然網上一查就能很輕鬆地查出的了XD
馬屎洲主要由沉積岩(Sedimentary rock)所組成,而香港的地質主要由火成岩(Igneous rock)所組成,例如花崗岩和凝灰岩,所以馬屎洲可說是一個擁用挺特別地質的地方

而沉積岩為何物,省略而言是透過風化的石頭顆粒沉積而成的,當中亦分為幾種,馬屎洲這兒是屬於碎屑岩(Clastic Sedimentary rock),正如其名,是由碎屑沉積而成的(喂)

枯木一塊
老師有講解這是什麼的,不過忘記了(
石縫間的植物
經過不知多少年的風化後,石頭就變成蜂巢狀了
簡單形成原因為海水滲入石頭間隙縫,水分蒸發後剩下鹽晶體,鹽晶體經過熱漲後,隙縫就很神奇地被撐開成蜂巢狀,也就是所謂的「Honeycomb weathering」了
「芝士」岩和老師的腿(喂),上面白白的是石英脈
根據告示板上的資料,岩石在形成以後,可能受到擠壓而產生許多裂縫,石英是地殼中最豐富的礦物之一,在地殼深處受熱而熔化成液體狀態後,流入岩石中的裂縫,再經歷溫度下降,最後冷凝成石英脈。
「龍落水」,也是沉積岩經過不知多少萬年的侵蝕而成的
呈灰黑色的沉積石是因為入面有大面的碳質
結核的一種
褶曲作用,在課本看到的知識終於呈現在眼前了orz
這褶曲作用其實要在另一個角度才能看得出
褶曲作用的成因為其中一種內力(internal fore)-即是擠壓力(compressional force )將石頭橫向地擠壓而令石頭呈曲狀,也就是褶曲了

不過斷層作用我找來找去都找不到,大概是因為無法分辨哪裡是吧

走到後面的時候,海上來了一群划獨木舟的人們,一起互相打招呼,然後同學說:「可以載我一趟嗎wwwwww?」某獨木舟桑:「來啊!」www

對,其實我們是走畢全程的,走到第七個觀察點時老師覺得還有時間可以繼續前行。走到盡頭時,潮漲貌似慢慢開始了,於是接下來就是盡情的趕路,去程的時候我們是走入面的路,回程為了快點回到起點而走了海岸線,有點崎嶇不平,恍惚做了一次腳底按摩一樣,還要小心地滑,跌倒就呵呵了(咳)

終於回到起點後稍為休息了一下,就經過沙洲回到三門仔了,這部份相比起馬屎州的路異常艱辛,因為各種上坡下坡與樓梯加上已經消耗了不少體力和腳力,作為樓梯苦手和家裹萬年蹲的我來說簡直(ry

好不容易地走回三門仔新村,稍為整裝和憩息後就坐車回到大埔墟,這次的考察完結了~
隨之而來就是雙腳的酸痛感了orzzzzzzz 我痛了兩天(默)

然後去完這一趟後要做報告orz 我記下的筆記都很詭異真是糟糕了(抱頭)

最後,羊年快樂!祝大家心想事成!www

2 comments

  1. 很棒耶,台灣高中的地理課根本不會有這種活動....就是背課文然後考試

    要適當運動,當個健康的宅人阿wwww

    回覆刪除
    回覆
    1. 也就老師自發的活動www 學校方面活動也是很悲催(喂

      至於運動嘛(還望

      刪除